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

【2012紀錄片雙年展】尋找,背海的人

文 / 蘇薔倪



翻開2012紀錄片雙年展影展手冊,赫然發現《尋找背海的人》,再度翻閱起筆者對此片的強烈印象。這部描繪文學家王文興的紀錄片出現在紀錄片雙年展其實理所當然,只是其中種種的表現方式,都不僅限於平鋪直敘的訪問,亦未將記錄視為現實的客觀再現。相反地,《尋找背海的人》從導演、編劇、剪接等面向,都似乎努力避免將文學家及其文學「談死」,而是想方設法將文學家的生活與作品連結起來,並致力於營造並表現各種情境,試圖將文學的況味,透過影像,傳遞出來。

2012年9月23日 星期日

日常中的幽靈顯影:以《噤聲三角》、《03:04》為例

文 / 許古拉

被遺忘的邊緣島嶼作為影像記錄主體,單純的紀實手法不足以完滿承載過客們在島嶼所見其時,那內在萌發蔓生的複雜情感。如何組構影像,表述其所見聞,成為《流離島影》系列的導演群與島嶼展開的影像對話。[1]因而,當陌生的島嶼、人與物將電影作其附體再現——在此援引德希德(Jacques Derrida)所言,「一種電影的幽靈性(fantôme)經驗」,除以神鬼為主題的類型電影,還有將鬼魂般的結構自電影化的影像中區辨。[2]電影的幽靈性不只存在於電影本身做為幽靈影像顯現的中介軀體,更需費心地思辨隱匿於文本中,那即將到來的幽靈復返。其所憑借附體,在《噤聲三角》鳥靈寄身肉體已逝的標本軀殼,疊影於下個鏡頭中,隨同展翅翱翔的鳥群回歸原鄉、又或者當島上僅存的那隻羊面對鏡頭時,羊與機械之眼相互凝視的間隙間,看見既陌生且熟悉的彼此存在,體現出動物幽靈性;在《03:04》,等待一切終結的人們,無聊之境的出神、精神遊走、以及人們離開島嶼餘留下曾經活動過的痕跡、金門島上外來客,服役、退伍軍人流動不止的缺席或往返填補之際,人體肉身的存在與否,形構出金門島上人口幽靈的質地。幽靈的時刻,意即幽靈出場的瞬間,就存在於影像出場、退場起落間顯形來臨。

PDVD_003      PDVD_000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《噤聲三角》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《03:04》

寂寞酷兒:同志男孩在電影中的成長經驗

文 / 綠可頌 

寂寞的性向啟蒙
image英國BBC電視影集《大英國小人物》(Little Britain)當中有個角色Daffyd Thomas,自詡為全村莊裡面唯一的同性戀,嘴邊老是嚷嚷著:「恐同者!」(Homophobe!)、「習慣吧!我是同性戀!」(I’m gay! Get over it!)、「大家都知道我是這村裡唯一的同性戀。」(Everybody knows I’m the only gay in the village.)。而讓這個角色既滑稽又好笑的原因是,他無視自己身邊出現的人幾乎都是同性戀,反而沈溺於一種高處不勝寒的孤獨情境中。

2012年9月10日 星期一

《女朋友。男朋友》:我們這一代,他們那一代

文 / 綠可頌

__thumb4

如果我們是浪,向海灘起跑
眼淚一樣都從海裡來......
如果我們是花,長在同一棵樹上
只是在不同季節盛開......

不會所有人都喜歡楊雅喆導演的《女朋友。男朋友》(2012),它的缺點很明顯,優點卻不一定會被看見,難怪評價總是呈現喜惡的兩個極端。我看過好多人怒叱它是文青消費電影,也看過很多人深受感動;有些人很著迷於影片中的懷舊氛圍,也有人不齒它用台灣歷史背景包裝一個無病呻吟的三角關係。我聽過最令人難過的批評,來自於一位對台灣社會的改革充滿動力與熱情的朋友,他說這是一部「小資產階級看的電影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