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

她達達的馬蹄卻是美麗的過客:《新龍門客棧》

文/MAROMI
《新龍門客棧》國語片海報
尺寸:74*52.5 cm
明星不是只靠著電影角色來美化自己,她早就美到,或至少接近一種理想的極致。她不只受到電影角色的美化,她也美化了電影中的人物。虛構的主角人物以及女主角美貌是創造神話的兩大支柱,兩者相互滲透,相互結合。
──Edgar Morin著,《大明星:慾望、迷戀與現代神話》

前後兩版電影主視覺的意義
翻拍自胡金銓導演1967年的《龍門客棧》,由李惠民執導、徐克監製,且由林青霞、張曼玉以及梁家輝領銜主演的的《新龍門客棧》(1992)成為1990年代武俠片的代表作之一。高雄市電影館之典藏品,《新龍門客棧》的初版海報呈現出滄桑的繡紅色、老照片式的荒漠景緻,其中最顯眼的,是佔據圖下方,騎白馬的紅帽黑旗大軍,也就是影片中的大反派:明朝東廠,黑旗上標示著:「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」、「內承運庫」、「御月監」等等,從文字多少能辨識出故事的背景,事實上那也是武俠片典型的開門寫照,一切都要從「說書人」娓娓道出的旁白作為起始:「明朝景泰年間,宦官專權,在京城設立十二監、十三庫、四司、八局及廿四衙門……」緩慢而誘導式地鋪陳,任誰都會對接下來即將發生的腥風血雨感到心癢好奇。然而,這張海報卻隱藏了影片的核心要素,圖中藏在黑旗戰隊後的建築物甚至也不是「龍門客棧」,而是東廠的堡壘,那麼,真正主角究竟在那裡?

2013年12月7日 星期六

相像之餘的相愛:《我的意外爸爸》

文/MAROMI
「但願無論何時都能像這樣,時而哭泣、時而歡笑;動輒陰鬱的那片天空,也能一掃陰霾而放晴;在神明將如畫般的幸福分給我們一點之前,請把眼淚留住……啊,一如往常的你回過頭來微笑,請原諒交雜著嘆氣的我。」

──《奇跡》(I Wish, 2011)片尾曲歌詞

回顧是枝裕和近年較廣為人知的影片,總是叫人不自覺嘆息,「真有日本風味啊」,有點像日本老電影,故事中常常不經意透露古老神靈的存在、輕描淡寫道出早被遺忘、充滿人性的民間傳說,如在《橫山家之味》(Still Walking, 2008)提到的黃色蝴蝶,老太太相信傳言,認為那是過世的親人回家;亦或是《奇跡》中讓孩子們信以為真的都市傳聞,在新幹線雙向會車那瞬間所許的願望將會實現。在這些微小的信念中,圍繞著家族的悲歡離合,其中的氣氛純樸有溫度,卻也帶著幾分寂寥與感傷。「泛靈」世界被現代人遠遠拋之腦後,人與人之間的牽絆似乎變得疲軟無力,但是枝裕和藉由孩童的反應強化此「弱連結」,導演在電影中充分展現日本人的性格、樣態,將親人之間迂迴、隱晦的愛恨情感喚醒,不著痕跡地賦予新的風貌。

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

城市就是我的影像實驗室─淺論許雅舒獨立影像作品


文/蘇蔚婧


《哭喪女》呈現內在化的香港縮影


前言:

本文受南方影像學會為2013年南方影展所撰,筆者更有幸與許雅舒導演共同參與《哭喪女》映後座談。導演表示香港院線市場以商業考量無法放映本片,只有尋求影展管道。但日前深圳藝穗節決定停播此片,顯示香港獨立製片仍然缺乏映演機會,多數人仍無法觀賞。希望本文能發揮小小影響力,喚起大家獨立製片映演現況多一些關心,香港與台灣皆然。


許雅舒1998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電影及電視學院,1999開始在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擔任講師,2004年取得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人類學系女性硏究碩士學位,2007年則在香港藝術學院拿了藝術碩士。照經歷看來,許雅舒可說是學院型的創作者,她早期的獨立短片也確實展現對電影語言的探索。

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

【高雄拍】翻山越嶺穿越海波浪

文/MAROMI
《更好的明天》(Namasia, 2013)
台灣雖小,卻有許多美妙的一面,然而都市以外的邊陲地帶卻常得不到人們的關注,「要怎樣讓更多人看見,那些少數族群在面對生活時所表現的堅強與美好」,這個課題對導演廖敬堯來說是拍片方向,在生命受挫時要如何從中得到正面的動力,正是廖導演此次創作的主要目的。

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

【高雄拍】男子漢的眼淚

文/MAROMI
《戒菸》(Quit Smoking, 2013)

陳永錤導演在經歷了三十多年的人生歷程有感而發,創作了一個屬於中年男人的故事:《戒菸》。全片焦點純然以「男人」的情感作為出發,雖然故事情節簡約,然而卻花時間鋪陳、引導觀者思考,最後方能進入故事的核心。

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

【高雄拍】靈魂遣返的實驗

  文/MAROMI
《海上皇宮》( The Palace On The Sea, 2013)
實驗電影的定義為何?越來越多人在問,電影除了能在電影院放映,還有什麼其他的可能?現今跨領域藝術逐漸形成國際趨勢,在亞洲較有名的電影導演/藝術家,比如阿比查邦、蔡明亮都透過作品在思考這個問題。生於緬甸的華裔導演趙德胤說:「這次拍《海上皇宮》算是實驗性較高的短片而非敘事電影,雖說我們在學生時代也拍過一些短片,但並沒有像這次那麼講究實驗意象。」趙提到國外的基金會曾邀請他在緬甸拍攝形式類似的作品,之後預計將影像與其他藝術家作品並置。他談到自己對實驗片(或錄像藝術)的了解,「那方面(跨領域視覺藝術)我並不太熟悉,像繪畫或裝置藝術都不是我之前嘗試過的展覽,但若要與別人合作,就會希望能有足夠的自由度,即便要輔助其他藝術家的作品,我還是期許我的影像獨立出來仍是一個創作。」

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

【高雄拍】還原記憶深處的風景

  文/MAROMI
《夏日紀事》(Summer Trifles, 2013)

《夏日紀事》的年輕導演黃丹琪,就如同她的故事一般清新自然。在訪談中她笑著說,若以後不拍電影能有個牧場也不錯!《夏日》的主角便成長於一個類似牧場的環境,故事由導演親自編劇,一開始並沒有設定確切的場景,但在丹琪的想像中,它是發生在一處有山坡地的場域,那個地方帶有某種戲劇性的味道,感覺類似是枝裕和導演所擅長營造的「日常」,亦或是宮崎駿《來自紅花坂》裡的山坡路徑,導演腦海裡的美麗小鎮還不到鄉下,而是介於城鄉之間的郊區,那種邊緣地帶常有一種奇幻的曖昧感。然而,台灣地理環境不似日本有那麼多丘陵緩坡,而後來他們的製作團隊終於在高雄鼓山、橋頭、左營等地找到較為適切的場景。

2013年5月10日 星期五

雨‧傘‧歌舞片


/蘇蔷倪

之一

 

陳子謙(Royston Tan)是近年最受國際影壇注目的新加坡新銳導演。他有兩部以「歌台」文化為背景的影片,分別是《8812006與《12蓮花》2008
 
歌台在新加坡當地原本是中元節為了讓「好兄弟」開心的歌舞表演,但整個表演形式就像台灣喜宴、廟會、工地等處的野台秀一樣,由藝人輪番上陣表演歌舞,主持人串場之餘還會奉送幾個笑話,整體來說就是俗擱有力、插科打諢,讓台上台下都熱鬧洋洋的庶民娛樂場合。


881》就是講述兩個愛唱歌的少女組成「木瓜姊妹」、闖蕩歌台的故事。影片開場剪接明快、引言KUSO,彷若《大狗民》(Citizen Dog, 2007)的奇幻異想;下一秒又以類似紀錄片的方式娓娓道出歌台的起源演變,也少不了音樂劇的華麗場面,最後卻又走向通俗劇的生離死別全片風格紛亂飽滿,令人目不暇給。最厲害的,就是福建歌(有點像台語歌)的感染力,這些歌通俗易懂卻生猛有力,讓人朗朗上口聽過不忘,整部電影卯足勁放送,一首又一首,據說電影原聲帶賣到缺貨。



2013年5月3日 星期五

群眾的底層吶喊與救贖:《悲慘世界》

文 / 許古拉



沒有人會真正相信善是無往而不勝的,但是時不時地,每個人都需要裝出他確實這樣認為的樣子。而情節劇裡夢幻般的世界滿足的正是這種需求,它所鼓吹的是有關勇敢、正直、愛國和道德完美的理想。……它把壓迫我們的恐怖與威脅加以戲劇化,然後再把這些東西還原成一種撫慰人的充滿情感的格式。

──James L. Smith,《情節劇》(Melodrama, 1973

2013年2月4日 星期一

《花都魅影》:失魂落魄的文明症候群



文 / MAROMI

住在大城市中心的居民已經退化到野蠻狀態─也就是說,他們都是孤伶伶的。那種由於生存需要而保有的依賴他人的感覺逐漸被社會結構磨平了。這種結構的每一點進展都排除掉某種行為和情感的方式。

─瓦萊里(Paul Valéry

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

放逐在所有的神之外:《聖殤》

文 / orton




「怒氣沖沖的製作人當著大家的面把導演揍了一頓。那次導演哭了。當時剛好午餐時間,大家每人都拿著一個紫菜飯團坐在地上吃。挨揍後的導演來到我旁邊,一邊默默流淚一邊把手上的飯團全都吃完了。我當時看到這情景,覺得這個人不管在怎樣的環境都能夠生存。」

(演員曹在顯對金基德的回憶)

如果,金基德早出生數十年,他勢必也會被楚浮等人列入所謂「一生只拍一部電影」的導演行列。從首部的《鱷魚藏屍日記》(Crocodile, 1996)開始,他所有的電影,總是以激烈、宛若奔赴毀滅的姿態,朝著自身進行解剖與反芻,面對韓國電影評論界及觀眾間的爭論,他本人展露的也是直接而不矯飾的反應。「狂妄」、「邪惡」、「驚世駭俗」這些詞彙似乎不足確切形容這個人及他的作品,然而可以確定的是,不論你被他的影像攻擊後產生何種反應,總會讓人意識到自己的防衛機制啟動同時,感受到更貼近黑暗的真實一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