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

異質的影像時空與「我」的凝視:《拋開書本上街去》





文/許古拉

如何讓獨一無二的[1],在廣漠人群之中得以被凝視的同時,又可超脫影像時間之外獲得解放?《拋開書本上街去》(書を捨てよ……出よう/Throw Away Your Books, Rally in the Streets,1971)作為寺山修司首部長片,帶有源自日本古典戲劇傳統的劇場性風格、超現實場景、激情晃動的手持鏡頭以及融合日本演歌與現代搖滾的配樂,拼貼散落於這部敘事鬆散但影像奇異瑰麗的作品中。





藝術紀錄片作為藝術靈光之追尋: 談「嘉義國際藝術紀錄片影展」中幾部台灣紀錄片


/許古拉

如果你曾經感應,不管來自繪畫、雕塑、建築、音樂、文學、舞蹈、戲劇、電影等藝術散發的無名思想所撼動,那麼,誰不想知道或認識更多能夠以這些表現形式傳達意念的創作者,富涵創造力的哲思與身體,究竟如何被賦予神秘天才?也許,藝術紀錄片做為一種類型文本,便在於提供我們對心靈奇異撼動的追尋線索。


2014年8月30日 星期六

與神諾言─《魯笠》


/許古拉
初次聽到「魯笠」,這個使人感到陌生的名詞,卻是一個地方文化傳承的重要象徵。陳武男導演長年記錄,屏東縣東港鎮東隆宮迎王船的民俗文化,透過轎班會成員的視角,將人神自古以來的相互依存關係,處理的極其動人。

所謂魯笠,形似斗笠,貼有符籙,是東港轎班會成員佩帶的傳統帽子;從精神面來看,這是神靈寄託的信物,頭戴魯笠,代表轉換凡俗肉身的身分,得以成為與神親近的馱轎腳力。導演陳武男將告訴我們,這種人對神的奉獻被視為一種永恆的許諾,是百年東港討海人對信仰虔敬至誠的深情。

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

KANO,還有我們的青春失憶症

文 / 綠可頌

旅法插畫作家林莉菁的那兩本書《我的青春、我的FORMOSA》,用「縫上新舌頭」比喻國民黨政府對台灣文化的戒斷式壓抑,台語被視為是低俗的、粗鄙的方言,統治者藉由強制性的國語教育跟史觀灌輸,讓年輕人與上一輩之間形成認知斷層,文化與土地的根源被切斷,在精神上與大中國的意識形態相銜接。

這當然是可悲的,解嚴後許多人花了好多力氣去重新建立台灣的語言系統,不管是台語、客語、原住民語,要找回過去這些「土話」所具有的優美音律和表意模式;然而我們被縫上的「國語」新舌頭,已經很難找回母語流暢的語感,許多詞彙未經系統化建立,單用母語說起來反而彆扭,而書寫更是一個問題。最終,我們還是得接受國語作為一種官方語言使用的必要性。

2014年2月21日 星期五

夢中情人的愛情墜落欲:《我是一片雲》

文/MAROMI
品名:我是一片雲/尺寸:74*52.5 cm
林青霞在其散文著作《窗裡窗外》中寫道:「七二年至八零年我總共拍了五十五部戲,其中五十部是唯美文藝愛情片……我們那時候的愛情片非常簡單,就單純是男女談戀愛,多數是男追女,幾乎每部戲都有父母角色的參與……瓊瑤小說改編加上俊男美女最受歡迎。新加坡、馬來西亞的觀眾更是瘋迷。當時製片只要簽到秦漢、秦祥林、林青霞、林鳯嬌其中兩個人的合約,就可拿到新、馬片商的資金,也就可以開鏡了。